探寻传统文论的早期形态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09-04-09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盛源

  以“六艺”为主体的礼乐文化是中国传统学术的根干,是古代文学思想体系形成的价值源头,不深入讨论礼乐文化与中国文学的关系,就难以真正、准确地把握古代文学的发生特征与早期形态,也无法写出完善的文学观念史与文学思想史。夏静博士的《礼乐文化与中国文论早期形态研究》,就是以中国文论早期形态研究为主,对文、史、哲诸多领域的重要问题颇有新见和挑战性的学术论著。

  该著最大的特点在于方法的创新,即内在的文学观念史和外在的文学思想史并重。前者的理论假设在于文学思想具有内在的整体性,其观念范畴具有自足的逻辑关联,因而侧重于文论系统内部观念之间的内在结构。后者则将文论史放在历史时代的变局之中,考查各个时代文学思想的不同衍生形态,与诠释者所处的时代背景、思想氛围以及他们个人经验之间的关联。两种研究方法此消彼长,不能分开。本书在结构上采取礼乐传统及“六艺之学”的历时性梳理与文论范畴间的关联性研究,也旨在印证两种研究方法的不可分与不能分。

  在研究范式上,本书采取宏大叙事与微观范畴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一方面注重知识学角度的梳理,包括礼乐思想谱系、知识谱系以及阶段特征的论述,以期对文学思想发展历程中的转型、变迁等重大过程进行有效的解释;另一方面采用了单个范畴的阐释方法,依照问题为线索,尤其是文论元范畴和原初批评意识的论述,通过“象”、“文”、“和”的源流分析及衍生范畴的论述,旨在寻求以更微观的单位诠释思想文化本源之可能性。本书通过探讨中国文论的早期形态与礼乐文化的关系,既深入阐发了文学范畴、概念及思维模式的内涵,又探讨了传统经学在文学领域的重大影响,无论对于文学理论的研究还是传统经学思想的研究,都是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该著的完成,成功地开拓出“中国文论早期形态”这一值得展望的未来研究方向,这是理论界长期以来探寻中国文论自身的民族特质与生命活力,在多元文化语境下重建民族文化自我叙事功能的一次有益尝试。作者认为,“三代”以来以礼乐、“三才”、阴阳五行为核心构成了中国文论早期形态研究的知识系统与价值系统,它们作为稳定的思维定式、心理质素、审美经验与历史实践和社会生活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不仅制约着广义的文化创造过程,而且其价值目标与价值取向为古人的精神信仰、文化心理及行为方式提供了内在范导,离开了此一知识系统,中国文论的早期形态研究也就无从谈起。正是指向这样一个大有所为的研究方向,本书对先秦两汉时期的文学批评意识及主要文论范畴进行梳理,力图从礼乐传统所孕育的原初范畴中去寻找与文论次生范畴的关联,以彰显中国文论自孕育期以来所蕴含的文化基因及其源流统绪的精神方向。我们可以预见的是,中国文论的早期形态开拓了古代文论研究的未来方向,将会有更多丰硕的成果出现。

  《礼乐文化与中国文论早期形态研究》,夏静著,中华书局2007年9月出版

上一篇:出版资讯     下一篇:是否必须杀死这头奶牛